登山健行的熱門景點:鳴鳳古道
橫跨頭屋和獅潭的鳴鳳古道,最早是賽夏族人狩獵行走的的山路,後因黃南求率領粵籍隘丁擴墾苗栗,
賽夏族人因而更往山區深處遷移,古道便成為頭屋鄉鳴鳳村和獅潭鄉新店村的居民ㄏ的居民貨物往來要道;
曾因苗22縣道的開闢,而變得雜草叢生,而後經居民們的努力修整,今日已是登山健行的熱門景點。
無論是由獅潭鄉義民廟或者頭屋鄉雲洞宮皆可徒步進入鳴鳳古道,由雲洞恭維出發,下坡路段比義民廟多。
若選擇耶獅潭鄉義民廟為起點進入鳴鳳古道,建議不妨先到義民廟參觀,這裡不僅祭祀清同治時期開拓犧牲的先民,供奉「黃滿頭家」的黃南球,並保有當年拓墾的歷史史料。
自義民廟後方,經紅綱索的新店溪吊橋,即可見到鳴鳳古道指標。踏著石階,在茂密的枝葉遮蔽下,
緩緩而上,樟樹、竹林、相思樹、由桐樹混生麟尖,待4、5粵期間油桐花綻放,枝葉間,飄落於地的雪白,增添了幾許浪漫風情,而蝴蝶飛舞,耳邊不時傳來鳥鳴,令人不由得暑氣漸消。
就在坡度漸陡之間,行經柚子園和柑橘園,踏上舊石階,言著溪案而走,在兩座木橋之後,幽靜的情人谷即在眼前,其綠樹林立,西邊錯落巨石,景色秀麗。
續行鳴鳳古道,坡度30~40度的石板路映入眼簾,沿途大樹遮日,群鳥鳴叫,行至轉彎處,可見典雅的木造涼亭,提供旅人休息。
走過涼亭,陸續行經廣大的樟樹群和相思樹林,百年相思樹靜靜佇立。
經過百年相思樹不久,即到了鳴鳳古道的頂點,因地勢較高,是遠眺山巒層疊的好地點,且設有涼亭供休憩。
沿階而下,到了古道另一個入口雲洞宮,雲洞宮香火鼎盛,雕工精緻的建築很值得細細欣賞,雲洞宮可供香客住宿、用膳、還可遊覽公園,發展成鳴鳳山遊憩區,同時也是鳥瞰苗栗絕佳之處。
被稱為「番婆仔溝」:同興老街
同興老街是後龍最早的街道,也成漢人和平埔族人交換土產的集貨中心。
後來後龍溪逐漸淤積,漢人開墾溪邊為田地,人口漸漸增多,形成了後龍街,就是現在的市中心。
而在同光國小東邊有一條小水溝,以前溪水清澈無比,平埔族婦女會在水溝裡洗衣服,所以被稱為「番婆仔溝」,
公司寮港的繁盛時期,同興老街是最熱鬧的街道,現在成為古意盎然的老街,而街道旁的早期商號建築,透露著後龍溪口曾經扮演著貿易貨物吐納的角色。
走在書香大道拱橋上:英才書院
英才書院基地面積9270平方公尺,建築面積1387平方公尺。書院的規劃設計,
參考了閩南建築語彙以及各地書院的精神,又秉持遵古仿古與創意的原則,例如屬於傳統地理與建築形制尺度部份依照遵古原則,
屬於建築空間結構與外型部份則採用仿古原則,而屬於水池水橋庭園景觀的文學意境則發揮創意原則。
至於永續經營則冀望以傳承文化經典為核心,藝文活動關照經史藝術文創與身心靈等各範疇,成為「活的歷史建築、活的古蹟」。
整合鄰近地區造橋鎮及後龍鎮之鄉土教育資源,打造具有「講學、廟祀、課士」功能的閩式風格書院,內部規劃文昌祠、
大成殿、講學堂、靜態展示區、動態展示區、開放空間區強調以閩南文化特色社教館所,營造本縣閩南文化鄉土教育館,
融入生態及永續園區設計,並且在整合地區教育資源下,提供民眾學習、休閒、生態、環保及教育等優質環境。
古語「臨流使人意遠」,英才書院位於清清水流的北勢溪畔,書院訪客先徜徉溪畔步道沈澱心靈,再俯視水池中的拱橋與白雲倒影,
然後走在書香大道拱橋上欣賞紅瓦白牆書院建築之美,進入門樓,步入書院寧靜的中庭,紅塵已如隔斷在重重牆外,
唯有學子朗朗讀書聲,聲聲入耳,這就是英才書院帶給訪客的人文意境,也是苗栗縣政府設立英才書院的願景,苗栗縣長徐耀昌與縣民邀請您共同細細體驗。
徜徉在知性的陶藝天地:彙古陶邑
苗48線道路旁有一座紅磚房,戶外的小花園掛滿了五顏六色的許願風鈴,每當山風翩然拜訪,清脆鈴聲叮叮噹噹,此起彼落,
彷彿在跟山風打招呼,也似乎是在歡迎每位到訪「彙古陶邑」的朋友們──是的,這充滿浪漫巧思、幸福樂章的地方便是佔地廣達2000餘坪的「彙古陶邑」。
彙古陶邑由戴志庭、陳奕孜夫妻兩人共創,由於陳老師曾是鶯歌的陶瓷彩繪畫師,因此在彙古的展示空間裡,可以看到諸多典雅的青花瓷器,
從早期手繪青花瓷器到陶藝創作,彙古陶邑是國內少數同時擁有陶、瓷器製造力的窯場。
而其深具現代感的陶藝創作相當受大眾喜愛喔!例如桐花季的系列商品,不論是茶具還是掛鐘,典雅簡潔的設計讓桐花動人之美躍然其上,教人愛不釋手呢!
除了展出各式具有十足創意的陶、瓷器外,園區並開放窯場觀摩以及規劃多種DIY教學活動,有彩繪風鈴、餐具、茶具、花器等
與手拉胚、注漿、捏陶等課程,豐富有趣,要讓遊客盡情享受創作的樂趣,徜徉在知性的陶藝天地裡。
北邊之大溝渠遺跡:房裡古城
房裡原本是道卡斯族蓬山八社-房裡社之所在地,咸豐三年,泉人在房裡庄之北建街衢,全盛時期,鹽館年產二千石,
染布業也非常發達,房裡居民未方便進行商業活動,主要街道上地舖石板,房子遍搭遮雨蓬,一時蔚為不見天街,熱鬧非凡。
咸豐五年,紳民陳植東與蔡錫疇倡首捐款築城。房裡城周圍約三里,城牆為土石結構,設東西南北四城門,城外環植刺竹,竹外有城溝,溝底遍置釘桶,頗有發展氣勢。
好景不常,光緒二年,遭回祿之災,街市廢棄,加上海線鐵路在苑裡街上設站,商業活動轉移,房裡街便逐漸沒落了。而今城牆已完全不復見,唯有北邊之大溝渠遺跡依稀可想見當時房裡城之盛況。
房裡城雖然已成為歷史,但村裡依然留有相當豐富之歷史文物,例如順天宮、房裡溪義渡碑、蔡家古厝,都是相當值得訪客深入探索的。